马三立先生被尊称为“相声泰斗”,他不仅深得人们尊敬,也因其德艺双馨的风范,成为了相声界的楷模。
马三立(1914—2003年),生于北京,祖籍甘肃。他原名马桂福,出身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一位评书艺人,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而他的哥哥马桂元则被誉为“相声奇才”,在相声界极具影响力。
马三立曾就读于天津的汇文中学,但由于家庭原因,他不得不辍学专心学艺。马三立的相声学习之路大多是在父亲马德禄和哥哥马桂元的指导下度过的。然而,按照相声界的规矩,他不能直接拜父亲为师,因此,他的师承之路有所不同。
1929年,年仅15岁的马三立拜入了相声前辈“周蛤蟆”周德山的门下,成为了中国相声的第五代传人,并归属于“寿”字辈。周德山,作为“相声八德”之一,不仅相声技艺高超,而且人品端正、待人宽厚,他的性格也非常豁达大气,从不打骂徒弟,反而常常笑着包容他们的错误。尽管周德山的徒弟大多资质平平,但他的宽容与和气仍使得许多人受益匪浅。
展开剩余83%马桂元虽然年纪比马三立仅大三岁,却是一位极具天赋的相声奇才。年轻时便在京津两地小有名气,但他性格暴躁,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马三立,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马三立虽然深知哥哥的严格是为了自己的好,但也常因哥哥的暴力方式感到难以忍受,几乎每天晚上都拖到很晚才敢回家。
回忆起那段时光,马三立曾感慨地说:“正是因为哥哥的严厉和粗暴,我才确定了‘非学不可、非会不可、非好不可、非精不可’的目标。”
1934年,马三立与甄蕙敏成婚。婚后的不久,马桂元便将自己不到两岁的独生子马敬伯送到了马三立家中,这背后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马桂元与那个时代许多相声艺人一样,沉迷于吸食鸦片,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无法负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于是,年幼的马敬伯被送到了马三立家,成为他们夫妻的“心肝宝贝”。
马三立与甄蕙敏视马敬伯为己出,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常常把他捧在手心,呵护有加。马三立的家庭虽负担沉重,生活贫困,但为了给马敬伯提供教育,他们俩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马敬伯送去上学。
然而,生活的重担依然无法缓解,到了马敬伯小学四年级时,家里实在无法支付学费,马三立夫妇不得不将家里的被褥送到当铺,筹集学费。然而,马敬伯在得知家中的困境后,毅然决定辍学,选择学习相声,想要为家里分担重担。
马三立只得开始亲自教授马敬伯相声,并带着他于1946年首次登上了天津声远茶社的舞台。当时,马三立特意向观众介绍了马敬伯,说他是哥哥马桂元的儿子,今天是他的首次演出,今后将专注于相声事业,希望得到大家的关照。
马敬伯虽然是由三叔亲自传授相声,但根据相声界的规矩,他还得拜师。于是,马三立为他挑选了相声名家侯一尘作为马敬伯的师傅,正式为他开启了相声生涯。
随着马敬伯成长,马三立也为他操心婚事。马敬伯钟情于邻家女孩陈学珍,两人感情深厚,但陈学珍的母亲早已为她定下婚事,并收取了大量彩礼。陈学珍并不愿意嫁给陌生人,决定退婚。然而,由于彩礼早已花光,如何退婚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得知此事后,马三立毫不犹豫地承诺替陈家退还彩礼。虽然马三立夫妇当时并不富裕,但他们通过东挪西借,终于凑够了十匹白布的彩礼,送到了陈家,为退婚铺平了道路。
1950年4月12日,马三立为马敬伯和陈学珍举行了婚礼。婚礼上,马敬伯夫妇向三叔三婶深深鞠躬,感激涕零。多年后,马敬伯笑着回忆:“我这个妻子,是我三叔、三婶用十匹白布换来的!”
马敬伯和陈学珍婚后不久,便有了孩子。马三立夫妇欣喜若狂,抱着小孙子乐得合不拢嘴。接着,马敬伯夫妇又先后生下两个儿子,这三个孩子的名字都是由马三立亲自起的。
1956年,马敬伯率领相声队到长春演出,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此时,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正在筹建曲艺团,他们看中了马敬伯的才华,邀请他加入。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三立深知这对马敬伯的职业生涯是一次重要的机会,但他也担心侄子舍不得离开。于是,马三立特意问马敬伯的真实想法,马敬伯坦言虽然不舍,但愿意去长春发展。
马三立微笑着鼓励道:“你是个好男儿,应该去外面闯一闯。留在天津反而会束缚你的发展。”马敬伯最终决定听从三叔的建议,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前往长春。
送别时,马三立夫妇亲自到火车站送行,直到火车远去,他们依然站在那里,眼中湿润。此时,马三立心中万般不舍,但他知道,马敬伯走向了更广阔的未来。
马敬伯到长春不久,马三立就遭遇了“右派”运动的打击,直到1961年才得以恢复名誉。
1962年,马敬伯带着吉林广播曲艺团到天津演出,马三立得知后,赶到剧场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他与马敬伯回家,甄蕙敏早已为他们准备好夜宵。
然而,马三立一见马敬伯,便发火说:“你这次演出,怎么没有什么进展?离开天津这么多年,你怎么没有取得更大的进步?”
马敬伯看到三叔生气了,立即放下筷子,站起身来,眼中含泪认真聆听三叔的训斥。直到甄蕙敏劝道:“孩子刚回来,先让他吃点东西吧。”马三立才停止了训斥。
此后,马三立还频繁给马敬伯写信,传授自己对相声表演的心得,帮助他不断进步。
1995年,马三立迎来了82岁生日,马敬伯夫妇带着孩子们回到天津为三叔庆祝寿宴。当天,马三立准确记住了马敬伯三个儿子的生日,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不已。
1997年,马敬伯回天津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录制,马三立得知后,笑着说道:“你回来得正好,今天是你的生日。”马敬伯笑着回答:“三叔,您要不提,我真都忘了。”
饭桌上,马三立语重心长地对马敬伯说:“你已经65岁了,记住,生活上要知足,艺术上要不知足!”
多年以后,马敬伯在回忆三叔时,眼泪总是不自觉地流下:“三叔不仅是我的叔父,更是我的养父和师父。如果没有三叔的言传身教,就没有今天的我。”
(全文完,谢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关注、留言、批评指教。)
发布于:天津市